天天关注:“双11”脱单背后的“交响乐”
编前语
今天,苏州轨交11号线正式开通,与上海轨交11号线无缝衔接。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促进交通、产业、空间一体化布局,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轨交握手,城市相拥。从东方之门到迪士尼,总长超过120公里的两条11号线牵手脱单,背后是沪苏两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指引下双向奔赴、同频共振、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继续来看《“双11”脱单的背后》系列报道之三:
(相关资料图)
“双11”脱单背后的“交响乐”
苏州轨交11号线的开通,让昆山市民章女士每天往返上海瑞金医院北部院区的行程变得更轻松一些了。去年7月,章女士的父亲不幸罹患白血病。“昆山的医生建议我们到上海的三甲医院去看,上海的医疗水平更高一些。我们就想到了嘉定的瑞金医院北部院区。”章女士说道,“从嘉定新城地铁站下来走几分钟就能到医院,交通也比较方便。”
章女士的父亲已经在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接受了7次化疗,花费约25万元。由于瑞金医院北部院区已经开通跨省异地医保直接结算,章女士的父亲可以直接刷江苏医保卡结算医疗费,个人只需支付自负部分约3万元费用。“真的蛮方便的,也不用办什么复杂的手续,以前要跨省看病的话还得自己先垫付。”章女士不禁感叹。
嘉定区医保中心主任周虢介绍:“到今年5月,嘉定区所有的定点医疗机构都已经开通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
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跨域联动共享,促进医疗质量同质化发展;打通多条省际交界道路,同步配套完善跨省公交线网;设立“跨省通办”和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一批事项互认通办;共建特色旅游节庆品牌,持续举办区域性文体赛事;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创建“三地共治一方水”的一体化治理模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嘉定和毗邻的江苏昆山、太仓三地在医疗、交通、环保、教育、文旅、体育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对接合作,探索并形成了一批成果。
民生领域涉及的大多是具体而务实的“小事”,看似细枝末节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不同程度的机制创新。
嘉定区安亭镇向阳新居小区地处沪苏交界处,门口的蓬青路属昆山市花桥商务区管辖,道路中间有一段很长的绿化隔离带和黄实线标识,居民驾车出入小区不得不绕行掉头,掉头处又是一所学校的门前,早晚高峰常常堵车,十分不便。
居民们反映的问题通过两地“一线通达”平台,被直接送达花桥方面。经办此事的花桥国际商务区建设局工作人员朱巍告诉记者:“我们接到工单后马上派人来实地核实和勘测,迅速拿出两套方案,最终择优确定了对绿化带开口的改造方案。前后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改造。”
嘉定区安亭镇长三办常务副主任周伟伟表示,“一线通达”平台是安亭-花桥作为沪苏交界毗邻区,按照“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指导思想,完善社会治理领域工作机制的一个具体案例。嘉定安亭、昆山花桥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注册登录“一线通达”小程序,遇到居民反映的需要跨省解决的问题,可直接上传现场照片、处置结果、处理意见等信息,不需要等待问题工单经省、市、区层层流转,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浏河是上海与江苏的界河,经过改造围堰、新建护岸、疏浚河道,如今的浏河水清岸绿,河边连片的绿带四季有景,成为两岸嘉定、太仓居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嘉定与江苏昆山、太仓同处太湖流域碟形洼地的东缘,区域内河网密布,共有河道2335条段,全长1981公里,但水力坡降小、水动力差、水体自净能力较弱。三地创新水环境治理机制,“共治一方水”,以河湖长制平台为纽带,共同担责、共同治河、共同治污,在距边界500米范围内的“联防联治区”,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有机结合,原先“各理一段、各治一边”的难点很快破题。
交通一线达,看病一卡通,事务一网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嘉昆太三地打破区域壁垒,不断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和民生领域一体化创新,在打造协同创新核心圈的同时,共建共享民生“幸福圈”,持续提升三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长期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教授认为:“一体化要以创新突破、改革攻坚、系统集成为手段,以政府治理一体化为抓手,以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体现形式,形成联系紧密的地区命运共同体。”嘉定和周边地区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多领域的联动协作,正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恰如交响乐团的各个声部,相应相和、相得益彰,联弹共奏出一篇篇和谐华美的乐章。(来自“上海嘉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