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何要设置东西南北4个京城?
北宋首都开封,因是京都,又称为东京。很多人会猜测为什么叫“东京”?是因为还有西、南、北三个京都。
由于五代战乱,很多朝代都喜欢在首都之外再设陪都,以备不时之需。北宋也不例外,也拥有4个都城: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和北京大名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
东京开封府
开封是隋朝的汴州,地处中原腹地,又是连接大运河和黄河的枢纽,早在五代时期,这里已是“水陆要冲,山河形胜,乃万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在漕运上则已无黄河天险,大大缩短了与江南的距离,所谓“均天下之漕运,便万国之享献”。汴河、蔡河、五丈河,作为漕运各地物资进京的黄金水道,被赵匡胤夸作宝贵的“三带”。汴河,更被视作东京的生命线,“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每年漕粮定额为600万石,最高年份有800万石,这些漕粮足以保证百万人口的生存。
因此,从五代开始,除后唐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先后定都于开封。
(2)
西京河南府
五代时期的古都洛阳与新秀开封曾互为陪都,但总的趋势是西京洛阳政治地位下降。后晋、后汉时期保留在西京洛阳的郊祀大礼活动,也在后周“天子所都,则可以祀百神,何必洛阳”的话语声中戛然而止。开封完全取代了洛阳的政治地位。
赵匡胤建立的北宋继承了后周的政治衣钵,仍以洛阳为西京陪都。但是,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黾,倍河,向伊雒”,相比开封无险可守。
开封因无可依仗的山川形胜庇护,只得养禁军护卫,为了养活禁军就得保证漕运疏通,为保漕运又不得不派兵守护,久而久之形成了“禁军—漕运—防守”的恶性循环。宋太祖深切意识到这一点,有了迁都洛阳的念头。但是,此事在赵光义以及群臣的反对中不了了之。
虽然不让迁都,但是宋太祖对洛阳的偏爱也是有恃无恐,他把祖坟迁过来了!赵匡胤在西京巩县卜占陵地,将其父赵弘殷改葬到西京巩县,并且确定了西京宋陵区,北宋皇帝驾崩后均葬于此,使西京具有了皇陵所在地的神圣光环。从此,“内守宫钥,外奉园寝”,成为西京河南府的重要职能。此外,他还重新修葺了洛阳祭天郊坛,使洛阳再现皇家盛典。
(3)
南京应天府
北宋应天府,即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在隋唐时称为“宋州”。宋太祖在当皇帝之前担任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可以说,宋州是赵匡胤的龙兴之地,因此在称帝之后,“宋”的国号即由此而来。
沉迷天书符瑞、爱搞封建迷信的宋真宗即位后,为了强调宋朝的合法性,下诏称宋太祖建立北宋是顺应天命,将宋州改为应天府,并在几年后又诏升应天府为南京,成为陪都之一。
南京商丘作为龙兴之地,绝不是说说而已,南宋开国君主赵构决心重建大宋河山时,也选择在商丘正式即位。只不过在金兵的强势追赶下,宋高宗并未在商丘久留,一路逃难至杭州,终生再未北上。
(4)
北京大名府
北京大名府并不是现在的首都北京,而是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大名府能升为陪都,最重要的资本是它的军事地理位置。
石敬瑭在与后唐末帝李从珂争夺皇位时,为了得到契丹的军事帮助,不仅自降身份称“儿皇帝”,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
华北平原基本上是一马平川,而燕云十六州有着燕山山脉和太行山的分支,正好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可以保护中原腹地。燕云十六州丢失后,中原王朝尽失地利险要,而辽政权却将燕云地区变成进军中原的桥头堡,直接威胁到了宋都开封的安危。
大名府地处南北通衢,是中原地区通往河北及塞外的咽喉,也是北宋黄河以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北宋北方诸城中,素有“北门锁钥”之称。
宋仁宗建大名府为北京,任以重臣,号令全路,对故城营建一如“东京故事”,建成的北京外城周长48里,宫城周长3里。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修建了陪都,料到北宋要殊死抵抗,果然打消了这次侵略计划,大家就当无事发生过。
此后,宋辽百年无大战,北京大名府作为军事重镇的功能也日益衰落。金国崛起后,先联宋灭辽,又大举南下灭亡北宋,几乎所有的北宋皇族都被掠到北方。漏网之鱼赵构虽建立了南宋政权,但谈“金”色变,整个北方领土全部被金朝占领,北京大名府辉煌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