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事通!中国水稻“一种多收”进展如何?种稻会“一劳永逸”吗?
中新社三亚4月4日电 题:中国水稻“一种多收”进展如何?种稻会“一劳永逸”吗?
(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为了高产,人类用数千年将水稻驯化成“一种一收”的农作物。还是同一个目标,近年来育种专家努力让水稻“一种再生两收”“一种长生多收”。中新社记者从正在三亚举行的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了解到,水稻再收、水稻多年收在中国的科研攻关,已取得诸多进展。
4月4日,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内,同一片稻田里的两种不同品种的水稻。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南繁基地内设置了品种展示区,40亩的水稻区内,种植了数百个品种的水稻。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摄生物学证据显示,野生稻可能大约于8500年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驯化为粳稻。有汉以来,包含整地、育苗、插秧、收割等流程的“一季一种一收”水稻耕作方式延续至今。
“如果有‘一种两收’‘一种几收’的合适稻种,不说一劳永逸,至少是产量有加。”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平高科”)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介绍,在光照和热量不够种两季稻、种一季稻又有余的地区,种植“一种两收”的再生稻对粮食增产有重要意义。
再生稻,顾名思义就是水稻成熟收割之后,保留恰当节位的稻桩让其腋芽萌发、生长、抽穗的水稻。杨远柱说,目前在湖南、江西等地推广面积较大的再生稻,基本上都是隆平高科选育的隆晶系品种。但因再生稻的再生季存在产量不稳定等多种因素,长期以来,再生稻的产和研都存在“做副业”的心态,即“保头季的产量,再生季产量低也无所谓”。
2022年10月,江西丰城市秀市镇渀塘村的“玮两优8612”再生稻。 中新社发 杨剑辉 摄长江流域一带双季晚稻或再生稻的安全齐穗期最晚在9月15日前后,错过这个时期,大概率会撞上寒露风,造成减产。如果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意味着头季稻的灌浆成熟期处于一年中最热的七八月份,温度高、昼夜温差小势必影响大米品质。
杨远柱透露,他的团队正在培育头季于7月底收割的再生稻,以“双季总产均衡提高”的思路,在品质不下降的前提下,实现单产增产10%。2022年10月在江西丰城市秀市镇渀塘村,120亩“玮两优8612”再生稻经专家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58.6公斤。
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看来,再生稻还应适配现代水稻耕作方式。当下水稻已普及机械化耕作,而通用收割机的切割器作业面低于再生稻芽位,割稻时会切下腋芽。因此低芽位成为近年来再生稻育种的主要方向之一。
张建福介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早前已成功培育出“内6优7075”等低芽位的再生稻品种。目前的攻关方向转向培育稻桩的耐碾压能力,“如果稻桩经履带碾压后倒伏不起,再生季抽穗期就会参差不齐,产量、米质都会下降”。
江西赣州到湖南永州一线以南的区域,是两季稻种植地区。在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团队等科研力量的努力下,水稻在这片区域有望像果树一样,实现“一种长生多收”。
“水稻本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只不过经过人类近万年的驯化干预后,它的多年生性没有了。”胡凤益说,就像袁隆平等老一辈育种家从野生稻“野败”身上找到杂交水稻的突破口,他和团队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出多年生稻。
胡凤益介绍,根系发达的多年生稻只需栽种一次,“收割之后,腋芽从地下茎发出来,等于说是完全再生长一次”。因此从第二季起,无需犁田、买种、育秧和移栽等生产环节,只需田间管理,就可实现连续收割几年。产量方面,一年可收获两季,平均每季产量与一年生稻相当。
2021年10月24日,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南洒村梯田种植的300亩多年生稻“云大107”示范区域进行田间测产验收。 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因为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巨大潜力,胡凤益团队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了《科学》杂志“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这是去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全球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原型成功了,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很远距离。”胡凤益表示,目前还没有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培育出更多不同品种。但团队已创造了一批“中间材料”,希望借助这些多年生稻种材料,引入更多栽培学家、耕作学家持续攻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