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看料】感动网友的“追光女孩”,高考成绩出来了……
那是她一个人的考场。一手抚摸试卷,一手摸索答题,她完成了人生中一次极为艰难的挑战。这样的场景曾在梦中多次出现,梦里没有光,也没有色彩,有的只是无尽的黑暗。
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残酷。就像手术只能缓解疼痛,并不能给她带来光明,她的高考成绩也以19分的差距,宣告与梦想暂时无缘。
她有一种超越年龄的坚强,能够坦然面对一切。如果可以拥有光明,她特别想去爬雪山,想亲眼看看雪是否就像传闻中那样白。
(相关资料图)
她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代表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特殊的群体,常常选择把自己藏起来,但他们的内心同样有光,同样渴望被“看见”。
01
藏在角落的表演
郁晓楠的家很久没有这般热闹,一群记者扛着“长枪短炮”挤在客厅,焦急地等着一个时刻的到来。
作为安徽省今年唯一的盲人高考生,郁晓楠几乎吸引了合肥全城媒体的关注。昨天一大早,她就被早早到来的记者从被窝里“提溜”起来。
一切就绪,准备查分。即将到来的这一刻,变得神圣而又充满仪式感。
6月24日10:45,2023年安徽省高考查分通道开启。
妈妈准备为郁晓楠查分数。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让现场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母亲孙如奥却怎么也找不到女儿的准考证。没有考生号,眼睁睁看着查分通道开启,一群人傻了眼。
束手无策之时,郁晓楠突然想起曾经跟同学李鑫说过自己的身份证号和考生号。这是一个记忆力超棒的小伙,尽管眼睛看不见,但只要听见什么,基本“过耳不忘”。
上午11时许,李鑫终于传来郁晓楠的高考成绩:总分311分。今年艺术B类本科(文科)录取分数线330分,她还差19分。
相比记者们的惋惜,郁晓楠反倒很平静。这个分数,她自认为已经超过预期,没有太多的遗憾。接下来,她计划去北京看眼睛,之后投入复习,为下一次考试作准备。
一切照旧,一切波澜不惊。
其实,没有人比孙如奥更清楚女儿这一路走来的苦,尽管郁晓楠从来都不曾在她面前抱怨命运的不公。
新生命的降临,值得被庆贺。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足够幸运。出生的时候,胖嘟嘟的,很是可爱,郁晓楠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特殊。
没过多久,她就整天哭闹,家人总觉得不对劲,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经过医生详细检查,最终作出诊断:先天性青光眼!
青光眼,是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总人群发病率为1%。这一略带专业的医疗术语,就像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孙如奥的心上,让她喘不过气来。
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才刚刚开始,就被突如其来的不幸匆匆打断。她想不明白,自己的女儿怎么就成了那1%?
随着年龄的增长,郁晓楠的病情不断加重,视力越来越差。历经多次治疗,她的双眼勉强存在一丁点光感,几近失明。
从此,光消失了,她的世界是一片黯然。
就在一家人准备向命运妥协时,偶然的一次亲眼目睹,让孙如奥带着郁晓楠走向了另一条路,一条她从未想过的道路。
那是郁晓楠上幼儿园的时候。班级组织文艺演出,一群小朋友在台上热情洋溢、载歌载舞,台下掌声不断。
此时,一个角落里,郁晓楠偷偷跟着节拍,扭着腰,挥舞着小手,做着相同的动作……当然,她没有观众,也没有掌声。因为眼睛,她没有被选中登台表演。
看到这一幕,孙如奥心如刀绞,泣不成声。
这只是平常一幕,也可能是众多“一幕”中的一幕。她不知道,这些是否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留下些什么?
回到家里,孙如奥哽咽着说起了幼儿园的这一幕。孩子的父亲沉默了许久,吐出一句话:一定要给孩子找到一所接收盲童的学校。
小时候登台表演的郁晓楠。(受访者供图)
02
打开了另一扇窗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这个庄稼汉知道,等着他们的将是什么。
多方打听,他们得知省城合肥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孙如奥赶紧与学校联系,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一家人在高兴之余,又陷入新的困境。从蚌埠到合肥150多公里,郁晓楠去合肥上学,身边肯定需要有人照顾,可家里怎么办?在合肥的生活费又从哪里来?
孙如奥记不清经历了多少个难眠之夜。为了孩子,他们最终决定举家前往合肥。
2011年,孙如奥把十几亩地托付给自己年迈的双亲,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郁晓楠姐妹俩来到合肥。孩子父亲外出打工,去挣一家人的生活费。
有人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妈妈的模样,本就带着软肋和盔甲。孙如奥的身上,充分展现出一位母亲的柔软与刚强。
一个女性,带着两个孩子,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郁晓楠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很少能穿到新衣服,身上穿的多是亲戚或同学送的旧衣服。
节衣缩食,再苦再难,孙如奥也没想过放弃,始终在咬牙坚持。郁晓楠的姥爷也时常打电话过来,给她们鼓劲,希望能看到小楠楠登台演出。
进入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郁晓楠的小学生活开始了。基础差,跟不上,她就一直和时间赛跑,就像追寻那一束属于自己的光。
盲文,是盲生文化课需要攻克的第一关。盲文由凸点组成,只能靠触觉感知。刚接触盲文,郁晓楠始终犯糊涂,写的时候从右往左,但“读”的时候又是从左往右摸。
一年之后,她好像突然开窍了:写盲文是用盲笔扎出“小坑”,那么触摸凸点自然就得把纸张翻过来。从右往左扎,凸点就从左往右呈现,符合正常的阅读习惯。
左右之别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背点位了,这相当于背生字。一本盲文书都有好几厘米厚,她反复使用手指去“读”,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
一年又一年,很多书上的凸点被她硬生生摸平了。在皮肤与纸张的频繁摩擦中,她的指纹也基本被磨平。
郁晓楠在“阅读”盲文书籍。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文化课之外,郁晓楠凭借顽强的毅力,还学会了钢琴、舞蹈、配音等多种才艺。
当然,她最爱的还是钢琴。
世界是公平的,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这样的话,对于郁晓楠来说,或许有些残忍。但事实证明,她在音乐上的确具有一定天赋。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校长张文胜就发现,有缺陷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很多盲童对声音很有天赋,而且记忆力也很强。像李鑫这样能够熟记数字的孩子,并不罕见。
当然,天赋并不能取代汗水。她每天清晨5点起床,跟着母亲去学校琴房练琴1小时,随后回到寝室点眼药水、吃早饭。这些完成后,再去班级开始一天的文化课学习。
冬日清晨,妈妈陪着郁晓楠去学校上课。(受访者供图)
学琴,关键是识谱。郁晓楠看不见琴谱,只能依靠母亲。于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不知乐理为何物的农村女性,毅然拿起了书本,与女儿一道从零出发。
孙如奥念一段琴谱,郁晓楠默默记下来,反复弹奏,然后再进行下一段,直至熟记整个乐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郁晓楠的指尖下终于流淌出一曲曲美妙的旋律。
郁晓楠终于可以登台演出了。那是在2013年11月,她第一次登上学校舞台,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演钢琴独奏。
时间久远,她已没有太多清晰的回忆,但母亲却记忆犹新。当女儿怯生生地走向舞台中央,孙如奥在心里不断地重复:她可以的,一定可以的……
这不仅是在给女儿鼓劲,更是在给自己打气。
直至女儿演出终了。她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向台下鞠躬致谢。那一刻,孙如奥再也止不住眼眶里的泪水。她的女儿终于不用藏在角落,她有了观众,也有了掌声。
郁晓楠的姥爷没有亲眼看到外孙女的这次“首秀”。就在演出前两个月,老人家因病突然离开了她们,没能留下一言一语。03
令人心疼的“成熟”
人是复杂的。
郁晓楠留给班主任许丹的印象,不只是较高的音乐素养,还有懂事、听话、活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
对于自己的这个学生,许丹不吝溢美之词。但是,多年相处,她发现,郁晓楠经常表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成熟,那是一种令人心疼的“成熟”。
其实,小姑娘很脆弱,也很敏感。
那也是一次登台演出。许丹原本答应陪她一道,可没想到身体突然不舒服,需要去医院手术。手术之前,许丹特意给她打来电话:因为临时有急事,不能陪她了。
挂断电话,郁晓楠很失落,在心里不断问自己:我什么地方做错了?老师为什么不来陪我了?她是不喜欢我了吗?
等到许丹康复回校,再次跟她解释了具体原因,她才从失落中走出来。随后,郁晓楠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
或许,成熟只是她应对现实的一种伪装或妥协。
这么多年,她一直存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恐惧,那就是被放弃,被父母放弃,被老师放弃……
上小学的一段时间,因为家里太拮据,孙如奥将她安顿好,也到外地打工了。周一到周五,郁晓楠寄宿在学校,到了周末,她就住在小姨家里。
母亲离开后不久,她几乎每晚做噩梦,然后从梦中哭着醒来。梦里,母亲的离开,是因为不要她了。
从此,她努力让自己变得乖巧,不再给大人们添麻烦。
郁晓楠渴望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有时却很难。她永远不会忘记一次演出现场,两个小女孩在一旁指指点点:她的眼睛怎么了?怎么穿成这样就来了?
命运的安排,她无从选择。她难过、失落,却又装作无动于衷。
钢琴成了她最好的朋友。这是一位爱心人士捐赠的新钢琴,她爱不释手,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拭钢琴,像是给最好的朋友刷牙洗脸。
妈妈陪郁晓楠练琴。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坐在钢琴前,她可以分享甜蜜,也可以倾诉命运的坎坷。她愿意流着泪弹琴,在一片琴声中掺入自己的不安、委屈、痛苦、悲伤。
一旦面对大人,她又情不自禁地将这些掩饰起来。
迫于生计,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聚少离多,母亲孙如奥就成了郁晓楠最大的精神支柱。每天,她都黏着母亲,她渴望被看见,渴望被爱着,更渴望拥有一份安全感。
一次演出结束,在现场主持人的安排下,孙如奥突然出现在舞台上。郁晓楠离开钢琴,抱着母亲,泪如雨下。
郁晓楠最喜欢的曲子是《是妈妈是女儿》。不忙的时候,她喜欢打开钢琴自弹自唱,将它送给母亲。这首歌里面有几句这样的词——
亲爱的妈妈,
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够好吗?
我是第一次做女儿,
可也是第一次来做我。
郁晓楠与妈妈相拥。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04
不可移动的终点
如果没有母亲孙如奥,就没有郁晓楠的今天;如果没有钢琴,她就不能走进高考的考场。
许丹带的班级里,共有8名特殊学生,郁晓楠是其中之一,也是全班唯一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学生。
像郁晓楠这样的特殊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学习一技之长,作为今后的谋生手段。她自己也学习了中医推拿,如果不参加高考,高中毕业后也能找到一份工作。
对比中医推拿,她更喜欢钢琴,也更擅长钢琴,所以决定参加艺考。目前,她的钢琴水平已达到了9级,家里摆满了各类奖牌、奖状及获奖证书。
作出参加高考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郁晓楠心里清楚,她知道自己要付出太多太多。这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小姑娘很坚决,哪怕落榜,也绝不后悔。
郁晓楠喜欢极限挑战。如果身体允许,她想去攀登雪山,挑战那种极致的寒冷;她想去蹦极,挑战高空坠落的瞬间失重……
参加高考,又何尝不是一种极限挑战?
练琴之余,郁晓楠与妈妈在家中闲聊。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郁晓楠住在合肥经开区,学校在新站高新区,从城市的西南到东北,乘坐地铁,再转公交,穿城而过,单程都需要1个多小时。
许丹始终不理解,在时间比黄金还珍贵的高三阶段,郁晓楠为什么选择每天走读上学,将时间白白浪费在路上?
没办法,郁晓楠想在文化课与钢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家里可以增加练琴的时间。
她和母亲一起制定了一个时间表:5:10起床,5:40出发,5:50坐上地铁,7:10下地铁,再转乘公交车,到校时间一般在7:30~7:50,可以赶上8:00的早读课。
一切精确到分钟。
然而,就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放学途中,郁晓楠再次遭受重创。
2022年10月30日,郁晓楠跟着母亲回家,路上被一辆车子撞倒。孙如奥腿部受伤,郁晓楠脸部骨折,眼睛受伤,牙齿碎了一颗。
当时,她感觉已经失去知觉,但唯独还能听见母亲的呼喊。嘴里流着血,她用尽全身的力量,挣扎着朝母亲的方向爬过去。
母女俩抱头痛哭。
这次车祸,给她的高考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眼球突出,眼压升高,压迫神经,经常出现头疼。郁晓楠形容,头疼起来,就像被念了“紧箍咒”,什么也干不了。
今年5月初,距离高考仅有1个月。在母亲的陪同下,郁晓楠前往北京做了左眼手术,稍微缓解了头疼。右眼和牙齿手术,等到高考成绩公布后再做。
休息不足,身体高负荷运转,郁晓楠日渐消瘦,170厘米的身高,体重却只有80多斤。
命运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但她并没有气馁,更没想过放弃。
上大学,已经成为郁晓楠的一个执念。郁晓楠下定决心,今年既然不行,那就再奋斗一年。
不管这条赛道如何艰难,她都设定了一个不可移动的终点,那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她并不孤独。她的同学李鑫,也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考上医科大学,当医生。在他心中,医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可以帮助更多人重获光明。
自信、阳光的郁晓楠。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这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世界是黑暗的,但心中依然有光。
作为合肥特殊教育中心的校长,张文胜提倡因材施教,教会孩子生存技能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一展所长,帮助他们实现价值与梦想。
如果考上大学,郁晓楠想学的是心理学,而并非挚爱的钢琴。她希望帮助那群跟自己一样的孩子,让他们在哭过之后,还能笑着面对以后的生活。
打开一本心理学书籍,母亲读一句,她跟着记一句。最近几天,郁晓楠的头脑中频繁闪现这一场景,那双早已失神的眼睛仿佛看见了两个自己,时而昏暗,时而斑斓。
文字 |全媒体记者 许超众 袁芳 通讯员 何玉影
摄影 |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